摘要

目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患者围分娩期接受低剂量激素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治疗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档的妊娠合并ITP患者, 将进入围分娩期(≥34周)血小板计数为(20~50)×109/L且无出血症状及孕34周前未接受药物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药物治疗组(口服泼尼松或IVIG)及单纯血小板输注组。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阴道分娩率、产后出血率及血小板输注量等差异, 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阴道分娩率、产后出血率的影响因素, 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血小板输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期间, 共纳入96例ITP患者, 其中药物治疗组70例, 单纯血小板输注组26例。药物治疗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单纯血小板输注组[60.0%(42/70)与30.8%(8/26), χ2=6.49, P=0.013]。校正经产妇比例、分娩孕周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围分娩期药物治疗者阴道分娩率升高(OR=4.937, 95%CI:1.511~16.136, P=0.008)。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血小板输注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2.9%(16/70)和26.9%(7/2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 P=0.789)。药物治疗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单纯血小板输注组[1 U(0~4 U)与1 U(1~3 U), Z=-2.18, P=0.029)], 经校正入组时血小板计数、妊娠期并发症及贫血等因素后, 药物治疗组血小板输注量仍较少(95%CI:0.053~0.911, P=0.028)。共分娩96例新生儿, 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总体发生率为26.0%(25/96)。2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TP患者围分娩期药物治疗可提高阴道分娩率, 减少血小板输注量, 且未增加产后出血率。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