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传化之腑”的概念,阐释了“传化之腑”藏泻功能的生理与病理2个方面的涵义,认为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腑在生理上体现为泻而不藏、以泻为主的特性,在病理上表现为失藏与不泻、藏泻失司的特征。泻即为泻水谷变化之糟粕,藏即为藏水谷变化之精微。五腑失藏,在胃可见泄利下注,在肠可见土衰肠泻,且心肺受邪和木旺乘土均可致肠失其藏,在膀胱可见肾气不足致膀胱失约而遗溺;五腑不泻,在胃可见饮食饱甚而汗出于胃以及聚水生病,在肠可见寒热伤肠以及饱食肠滞,在三焦可见上焦肺气不利、中焦不运、下焦水停,在膀胱可见热涩而癃闭。总之,“传化之腑”之藏泻是相对的,且具有一体性,藏泻太过或不及皆可致病。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