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现代美术思潮激发下的"现代水墨"、"抽象水墨"运动,到90年代的"实验水墨"运动,再到2000年以来的"新工笔"、"新水墨",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在近40年时间里始终面临着民族文化身份自觉、自洽的问题,面临着积极融入全球化的问题。今天,延续学院式中国画教学体系的创作者,往往是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思想状态,且欠缺探索精神,很容易坠入固有的视觉和语言形式的陷阱;经历过"现代水墨"、"实验水墨"概念洗礼的艺术家,以水墨为名,意在推出将中国画学精神与西方当代艺术观念融合、并置的"当代水墨",其国际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更为年轻一代的创作者在"新工笔"、"新水墨"的概念下另辟蹊径,不再过于纠结水墨语言的文化身份属性问题,而是专注于描绘和表现画面的图像性和观念意识,尽管他们已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但后来者也很容易在不觉间陷入这些新的视觉形式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