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妇女保健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程度分析

作者:于芳; 郝模; 李程跃; 张建华; 贾海艺; 张政; 陈菲; 田壮; 陈政; 郑文贵*
来源:中国公共卫生, 2020, 36(03): 300-302.

摘要

目的分析京沪妇女保健信息系统风险预警能力的变迁,明确风险预警的内涵与意义,尝试量化表达风险预警程度并验证其可行性。方法基于政府、卫计委、妇幼保健机构的网站和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系统,全面地收集2004—2017年利用京沪妇保信息系统发布的有关妇女健康风险预警的政府信息和研究文献,量化计算风险预警程度,运用Spearman相关及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风险预警程度与孕产妇死亡率间的关系。结果北京的风险预警程度自2004—2010年一直为0%,在2011年发布了1篇育龄期保健问题类型的风险预警信息之后,风险预警程度上升至0.09%,此后再未发布预警信息,风险预警程度降至2017年的0.05%。而上海的风险预警程度自2004—2016年一直为0%,仅在2017年发布了1篇育龄期保健问题类型的风险预警的信息,风险预警程度提升至0.05%。北京风险预警程度与孕产妇死亡率呈明显负相关(rs=–0.669,P=0.009),对孕产妇死亡率的解释程度为57.1%(P=0.002),而上海未显示相关性。结论京沪妇女保健信息系统风险预警功能发挥程度较低,北京的风险预警体现出对妇女健康效果的支撑作用;适宜的妇女保健体系应能及时地预测、预警主要风险的变化及趋势;量化表达风险预警程度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