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土地利用分析中空间尺度差异对水质的影响

作者:易帆; 陈旻; 何晓枫; 游景皓*; 安瑞冬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 2023, 1-12.
DOI: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30410.009

摘要

为探究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与水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大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年流域水质与土地利用数据,根据大渡河流域地形地貌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上游与中下游两个研究区域,分别提取6种空间尺度(100m缓冲区、200m缓冲区、500m缓冲区、1000m缓冲区、2000m缓冲区和子流域)的土地利用方式,采用冗余分析、主成分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相关关系分析方法定量探讨土地利用对流域水质的影响,向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管理及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流域水质的WQI指数评价结果均处于良好及以上等级,流域中下游的水质要优于流域上游水质;(2)流域上游区域中,草地与溶解氧(DO)和pH呈正相关关系,林地在缓冲区范围内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和总磷(TP)这些不良水质指标有正相关关系,对于流域中下游,占地面积较少的草地则与pH和DO呈较显著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则与TP呈较弱负相关性;(3)流域上游和中下游缓冲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的关联性均强于子流域范围,且大空间尺度缓冲区(2000m)的土地利用方式与水质的相关性更加显著,因此对于河岸两侧2000m范围内水质的保护,上游需加强防范建设用地对水质产生的不良影响,而中下游更应该注意耕地造成的污染.

  • 单位
    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