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综合殷周甲金文文字构形和文例来看,“匹”字主要用作称量马的个体量词或表“匹配”义,其本义可能与“辔”相关,基于转喻语法化为个体量词。“匹”用作量词最早见于殷商三期甲骨,商代末年车马制度由一车两马向一车四马变革导致双数义集合量词“丙(两)”不再适用,西周时期个体量词“匹”获得了迅速发展。驾车之马两两相配的形制,使量词“匹”引申为“匹配”义;基于布帛两头向中间卷起两两相对的形制,又引申为称量布帛的量词。全面考察目前所见出土与传世文献,布帛量词“匹”产生时代均晚至汉初,西周胡应姬鼎铭文所见文例当为人名。个体量词“匹”的适用范围又可以拓展至其他动物,其动因在于修辞、方言和近代日语的影响;作为布帛量词,基于其固定制度又发展为度制量词。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