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莲花洲港不同水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

作者:于琪; 王珂*; 韦金明; 孙晓梅; 刘绍平; 段辛斌; 陈大庆
来源:水生态学杂志, 2022, 43(02): 62-69.
DOI:10.15928/j.1674-3075.202006210183

摘要

探讨长江莲花洲港不同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长江干流水生态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在莲花洲港共设置15个采样点,于2019年8-9月(丰水期)、2019年10-11月(平水期)、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枯水期)开展底栖动物与水体理化因子的调查监测,分析其种类组成、现存量、优势种及时空分布,并探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莲花洲港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0属(种),其中节肢动物21属(种),占总种类数的52.5%,软体动物10属(种),占25.0%,寡毛类6属(种),占15.0%,多毛类3属(种),占7.5%。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66.35个/m2,平均生物量为0.60 g/m2。不同水期底栖动物的优势种组成差异较为明显,尖叶大狐钩虾(Grandifoxus culpis)、齿吻沙蚕(Nephtys sp.)、围沙蚕(Perinereis sp.)分别为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优势度(0.15、0.13、0.30)最大的优势种。基于底栖动物时空分布差异的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底栖动物密度各水期无差异,改良区1和改良区2底栖动物密度显著高于非工程区。典范对应分析显示,影响莲花洲港底栖动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流速、透明度、总氮和pH。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