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民族志电影的早期发轫

作者:朱靖江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8(01): 107-116.
DOI:10.15970/j.cnki.1005-8575.2021.01.013

摘要

20世纪初叶至40年代末期是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发轫期,西南诸省则是此类影片最早的创作地区之一。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海外旅行者、外交官、文化学人、基督教传教士以及中国的学者和电影从业者皆往来于此,以地方风情、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仪式、交通贸易为主题的早期民族志纪录片多有产出,使之成为中国民族志电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期西南民族志电影延续性强、内容丰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自觉性。这些以多元视角关注和记录的活动影像,是近代中国社会——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非常罕见且富于民族志价值的历史文献。考察西南民族志电影的兴起与流变,既可梳理中国人类学史与电影史上鲜为人知的一条文化脉络,厘清中国电影的源头之一,也可体察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认知与理解的媒介,如何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成为人类学、民族学考察与研究的学术工具。同时,追寻民族志电影在20世纪前期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历程,也是今人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扇影像窗口。由于创作者来源复杂,且影片存世稀少,能够在当代获得的早期民族志影像资料都堪称宝贵,力所能及地填补空白,夯实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基础是中国民族志电影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使命。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