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肺结节直径大小与临床及病理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德松; 李运; 刘军; 姜冠潮; 李剑锋; 赵辉; 杨帆; 刘彦国; 周足力; 卜梁; 王俊
来源:中国肺癌杂志, 2010, 13(06): 607-611.

摘要

背景与目的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是临床诊治的难题之一,不同直径大小SPN的临床及病例特点可能各不相同。本研究旨在探讨SPN直径大小与临床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9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经手术切除明确病理诊断的SPN患者共390例。其中男性212例,女性178例。平均年龄57.1岁;结节最大径平均2.02cm。按SPN最大径进行分组,其中最大径≤0.5cm16例(A组),0.5cm-1cm58例(B组),1cm-2cm163例(C组),2cm-3cm153例(D组),比较各组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肿瘤剜除术20例,楔形切除153例,肺叶切除217例。术后病理:良性病变130例(33.3%),恶性病变260例(66.7%)。58.5%的SPN不伴有临床症状,随着结节直径增大,出现临床症状的比率有逐渐增高趋势。A、B、C、D四组的恶性比率分别为43.7%、50.0%、63.2%、79.1%,随着结节直径增大,恶性肿瘤机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35,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PN直径大小是良恶性判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22,P<0.001)。本组14例患者术前观察时间达到或超过2年,其中10例术后为恶性,观察期间无增大者7例,3例证实为恶性(42.9%)。结论SPN直径大小与患者是否伴有临床症状相关,是病理性质判断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发现的SPN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