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踝关节镜下前后外联合入路治疗后足大范围病变的临床应用

作者:蔡卓; 付涛; 祁军; 王江; 罗政强; 李光辉*; 游洪波; 郭风劲
来源:骨科, 2020, 11(05): 356-361.
DOI:10.3969/j.issn.1674?8573.2020.05.002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俯卧位踝关节镜下前后外联合入路治疗后足大范围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骨科就诊的13例后足大范围病变病人(13足)的临床资料,按病种划分:踝关节滑膜炎合并距下关节炎5例,踝关节滑膜炎3例,距下关节炎合并跗骨窦综合征3例,踝关节感染2例。所有患足的病变范围均涉及后足的前方及后方,单纯前路或后路关节镜无法完全处理。所有病人术中采取俯卧位,先屈膝状态完成前路镜,如有必要,屈膝"4"字体位行跗骨窦清理,最后伸膝状态完成后路关节镜操作,必要时可行后路距下关节融合。观察并记录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灌注水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结果病人手术时间为(46.8±12.6)min,灌注水量为(6 807.7±3 827.2)ml,术后住院天数为(3.8±0.8)d。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1例发生跗骨窦血肿,加压包扎后按时愈合拆线,并发症发生率为7.7%(1/13)。VAS评分由术前(8.2±1.0)分降至术后(2.8±0.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见感染、骨不连、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俯卧位关节镜可同时处理后足多个部位的病变,包括踝关节、距下关节及跗骨窦,微创化个性化治疗的同时,减少手术时间,缩短病人住院天数,节省病人治疗费用,是后足大范围病变可选择的治疗方式之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