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南海鲹科鱼类在单拖、双拖和围网三种捕捞方式下的渔获率,探究南海北部海域鲹科渔场的时空分布。【方法】计算三种捕捞方式的年均、月均和季节性渔获率,并对三种捕捞方式的时空分布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结论】单拖在2016年渔获率达到最高为1.44 kg·kW-1·d-1,双拖在2009年渔获率达到最高为4.65 kg·kW-1·d-1,围网渔获率最高为2014年的3.8 kg·kW-1·d-1,年均渔获率受产量和渔场分布的影响较大。三种捕捞方式的渔获率随作业功率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单拖最高渔获率为3.12 kg·kW-1·d-1(功率为262 kW);双拖最高渔获率为10.81 kg·kW-1·d-1(功率为313 kW);围网最高渔获率为8.97 kg·kW-1·d-1(功率为405 kW)。夏季渔获率相比其他季节达到最高,单拖、双拖和围网的渔获率分别为1.21、2.74、3.62 kg·kW-1·d-1,三种捕捞方式的渔获率在时间变化都有极显著差异(P <0.01)。双拖和围网的渔获率在空间变化上都具有极显著差异(P <0.01);单拖在110°15′E-111°45′E和117°45′E-118°45′E之间的渔场存在较高渔获率,但渔场之间无明显差异;双拖在112°45′E-114°45′E左右的渔场存在高值渔获率;围网在109°45′E-110°45′E和115°45′E-117°45′E的渔场都出现高值渔获率,因此鲹科鱼类的渔场主要分布在粤西、珠江口及海南岛东部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