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塔木兰沟组剥蚀量恢复及原型盆地构造格局

作者:刘志文; 侯艳平; 陈鸿平; 申文静
来源: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18(06): 1-8.
DOI:10.16772/j.cnki.1673-1409.20211130.005

摘要

海拉尔盆地塔木兰沟组构造复杂,后期改造强烈,原型盆地认识不清,导致原始沉积沉降中心不明确,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展。从剥蚀量计算入手,采用地层趋势法,对塔木兰沟组的地层剥蚀量进行计算,结合地震及构造特征,利用Sufer软件恢复了不同时期的原型盆地形态,发现地层原始厚度的展布特征与残留特征基本一致,最大的区别是分布范围。塔木兰沟组归属于侏罗纪,根据构造属性和盆地沉积充填特征,侏罗纪盆地原型可分为前陆-褶皱冲断盆地和伸展盆地2个阶段:早-中侏罗世,盆地遭受来自西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碰撞的挤压作用与东部古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的挤压作用,盆地基底与中古生界发生大规模褶皱冲断作用,形成宽阔连片的褶皱冲断带;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由平板俯冲转为回撤,对东亚大陆的作用也由挤压转为伸展,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板片发生断离,诱发增厚的地壳垮塌;两者的联合作用,导致海拉尔盆地及其周缘由挤压环境进入裂陷期,早期深大断裂与逆冲褶皱体系解体、反转,沉积了断层-火山联合控制的塔木兰沟组。

  • 单位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