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份红三叶种质表观性状变异研究

作者:张鹤山; 王志勇; 陈志宏; 熊军波; 田宏; 陆娇云; 刘洋*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2(05): 923-931.
DOI:10.13836/j.jjau.2020104

摘要

【目的】红三叶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豆科牧草之一。由于配子体自交不亲和,使得红三叶种群内和种群间具有显著的表观性状差异,这种差异为红三叶育种提供可能。开展红三叶表观性状变异分析,将为红三叶品种选育提供优异育种材料,有利于红三叶种质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方法】以来自国内外的45份红三叶种质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其19个形态表观性状,研究各性状间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并对种质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群体间各性状变异系数在6.65%~20.57%,其中茎长度、茎分枝、茎节数、茎节长度、茎直径、侧生叶片宽度、叶柄长度、叶柄直径、单株花序数、花序小花数、花序长度以及种子宽度变异系数超过10%;种质CF022148群体内单株花序数变异系数最大,为29.41%,其次为茎节数,变异系数为24.14%;种质CF022236群体内叶柄长度变异系数最大,为31.58%;其次为茎直径,为22.89%。相关性分析表明,茎长度与茎节数(0.670,P<0.01)、叶柄长度(0.289,P<0.05)呈显著正相关;茎节数与叶柄长度(0.358,P<0.01)、叶柄直径(0.371,P<0.01)显著相关;茎节长度与茎直径呈极显著相关(0.721,P<0.01),而与叶柄直径显著负相关(-0.315,P<0.0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5份红三叶种质划分为4个类群,第I类群包含34个种质,其特征为植株中等高度,种子生产潜力较大;第II类群和第III类群各包含4个种质,其植株高大,具有较高的牧草生产潜能;第VI类群包括3个种质,其特征是植株低矮,花序较少。【结论】红三叶各表观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分化;同一性状在不同种质间的变异程度不一样。各性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聚类分析能够将红三叶种质材料分成不同类群,可为种质筛选、评价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 单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全国畜牧总站; 信阳农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