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地方文献记载的茭簰,并非漂浮种植性质的葑田,而是漂浮居住性质的水上居家设施。"随波上下"且"不时迁移"是其基本特性,实质是借水之力以避水之害,乃湖区居民应对洪涝灾害的居住创举。茭簰不同于为众熟知的舟船,亦有别于水上航行的排筏,茭簰居民并非渔民,而是备有"种莳牲畜"的农民。茭簰与葑田,虽然一耕一居,却具有共同的指向。茭簰是湖区农家适应环境变化,根据生产生活需要而做出的相对选择,堪称湖区居民趋利避害、协调人水关系的代表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