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着垃圾分类意愿强而分类行为发生率低的知行分离现象。从文化治理角度思考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分离问题,走垃圾分类治理的文化之路,能够突破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经济”“制度”的传统范式,是在新时代利用文化软实力来实现垃圾分类治理柔性化、提升社会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在计划行为理论和狭义文化的视域内,导致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包括:正式制度强约束力和非正式软约束力的缺乏导致大学生垃圾分类主观规范感知水平较低;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程度的垃圾分类意愿,但垃圾分类“行为控制感知”水平较低;大学生主体责任意识缺乏,行为意志力较为薄弱。应当通过“以文化人”来使当代大学生养成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新生活方式,这是促进大学生垃圾分类工作的根本。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和主观道德义务感,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性、主体性教育则可增强大学生垃圾分类的行为控制感。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大学校园社会资本,进而强化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调节作用。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