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基底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首通效应(FPE)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97例基底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实现FPE将患者分为FPE组与非FPE组, 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法), 确定FPE的影响因素。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 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3分)与预后不良组(mRS>3分), 同样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法), 评估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FPE组(133例)患者比较, FPE组(64例)中女性患者占比高, 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 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和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较高, 心源性栓塞、基底动脉上段闭塞以及首选血栓抽吸者占比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女性(OR=2.27, 95%CI:1.08~4.79)、入院NIHSS评分(OR=0.93, 95%CI:0.89~0.98)、心源性栓塞(OR=2.12, 95%CI:1.04~4.31)、基底动脉上段闭塞(OR=2.41, 95%CI:1.23~4.72)及首选血栓抽吸治疗(OR=2.92, 95%CI:1.46~5.83)均是FPE的影响因素(均P<0.05)。与预后不良组(79例)比较, 预后良好组(118例)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较低, pc-ASPECTS及BATMAN评分较高, 心源性栓塞占比高, 穿刺至再通时间较短, FPE和成功再灌注者占比高, 围手术期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者占比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入院NIHSS评分(OR=1.09, 95%CI:1.03~1.14)、FPE(OR=0.08, 95%CI:0.04~0.18)均是术后90 d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基底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 女性、入院NIHSS评分较低、心源性栓塞、基底动脉上段闭塞及首选血栓抽吸治疗的患者更易实现FPE;入院NIHSS评分较低、实现FPE的患者术后90 d的临床预后较好。
-
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