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盆地蓝田—灞河组地热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作者:夏岩; 张莹; 郭路; 任战利*; 高文冰; 兰华平; 陈凯; 祁凯; 侯亚云; 邢光远
来源:非常规油气, 2023, 10(04): 1-21.
DOI:10.19901/j.fcgyq.2023.04.01

摘要

采用水化学及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关中盆地蓝田—灞河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以Cl—Na和Cl—SO4—Na—Ca型水为主,地热流体水化学由浅到深,从HCO3·SO4—Na型→SO4·HCO3—Na型→SO4·Cl—Na型→Cl·SO4—Na型→Cl—Na型,水化学类型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过渡,最终演变为单一型Cl—Na型。研究区热储层温度较高,分布范围较宽,为40~105℃,大部分水样温度高于60℃,平均温度为72.8℃。pH值均大于7,属于弱碱性水;TDS(矿化度)普遍高于1 g/L。地下热水14C年龄在7 000~28 000 a之间,从盆地南北两侧向中部逐渐变老,在盆地南北两侧存在地表水的补给。盆地中部新生界孔隙裂隙型地热流体的赋存环境相对封闭,盆地形成过程中早期地层的部分地下水由于新生代地层的快速沉降和堆积而在孔隙中封存,随着盆地的不断沉降和堆积,逐渐加压和封存了孔隙中的地下水。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