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静脉桥斑块的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特征分析

作者:刘寅; 崔壮; 王玥莹; 孙博; 肖健勇; 高明东; 王霁翔; 巩晓文; 凤思苑; 高静*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01): 26-33.

摘要

目的 应用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VH-IVUS)技术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隐静脉桥斑块特征。方法 连续入选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示隐静脉桥狭窄≥50%并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有心肌缺血症状患者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年龄(64.4±7.9)岁,男性占88.9%(40例)。介入治疗前于隐静脉桥病变处行VH-IVUS检查,并进行斑块成分测定和分析。分别将入选患者分为不吸烟组(21例)和吸烟组(24例)、无糖尿病组(30例)和糖尿病组(15例)、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正常组(24例)和VLDL-C升高组(21例)、稳定性心绞痛组(5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0例)、斑块负荷<70%组(11例)和斑块负荷≥70%组(34例)及非薄纤维帽斑块组(35例)和薄纤维帽斑块组(10例),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隐静脉桥斑块特征。结果 入选患者隐静脉桥的桥龄为(8.9±3.7)年。隐静脉桥病变狭窄程度为90(90,98)%,最小管腔直径为1.6(1.5,1.8)mm,血管横截面积为(12.1±4.0)mm2,斑块面积为8.6(5.7,12.0)mm2,最小管腔面积为2.5(2.1,3.3)mm2,斑块负荷为(75.3±8.3)%。隐静脉桥病变的斑块成分中,纤维斑块的比率为(65.1±10.1)%,纤维脂质斑块的比率为13.8(5.4,25.3)%,坏死核心的比率为12.0(5.4,24.0)%,钙化斑块的比率为1.0(0.2,3.8)%。不吸烟组与吸烟组、无糖尿病组与糖尿病组和VLDL-C正常组与VLDL-C升高组患者的隐静脉桥斑块面积、纤维斑块、纤维脂质斑块、坏死核心和钙化斑块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的SVG斑块容量大于稳定性心绞痛组[262.2(148.5,401.2)mm3比93.1(50.6,155.9)mm3,P=0.006]。斑块负荷≥70%组患者的隐静脉桥斑块面积[10.1(6.6,13.3)mm2比5.0(3.6,6.9)mm2,P<0.001]、纤维斑块面积[4.8(3.2,6.8)mm2比2.8(1.9,3.0)mm2,P<0.001]和纤维脂质斑块面积[1.15(0.60,2.07)mm2比0.30(0.10,0.90)mm2,P=0.009]均大于斑块负荷<70%组。薄纤维帽斑块组患者的隐静脉桥斑块坏死核心面积[1.75(0.40,2.78)mm2比0.60(0.20,1.30)mm2,P=0.030]和钙化斑块面积[0.35(0.10,0.50)mm2比0.00(0.00,0.10)mm2,P=0.006]均大于非薄纤维帽斑块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隐静脉桥病变斑块面积与纤维脂质斑块面积(r=0.64,P<0.001)和坏死核心面积(r=0.43,P=0.003)均呈正相关;隐静脉桥病变斑块负荷与纤维脂质斑块面积(r=0.50,P<0.001)和坏死核心面积均呈正相关(r=0.33,P=0.028);隐静脉桥桥龄与纤维脂质斑块面积呈正相关(r=0.30,P=0.047)。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隐静脉桥病变斑块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组织,钙化组织成分很少;斑块负荷≥70%的斑块纤维脂质增多;薄纤维帽斑块坏死成分增多;随着桥龄增长,纤维脂质成分增多,斑块趋于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