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后回租作为融资租赁的典型形式之一,其与借款合同、分期付款买卖合同在实务中常遭混淆,且常与避法行为相勾连。当前司法裁判主以法释[2014]3号第1条和第2条为主要裁判依据,结合"融资"和"融物"的双重属性加以区辨。对于涉及该类的避法行为,司法裁判思路应逐步从"效力否认"向"行为识别"转变。对此,我们仍应坚持以探求当事人真意为基本方向,通过补充的合同解释,借助语境还原来实现"假设的当事人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