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早期"文德"论的含义并不稳定。先秦时期"文德"主要为"德"性的一种,东汉王充时"文德"为道德义,即为"文"之"德",至刘勰时"文德"为"道德"之"文",具有形而上本体论色彩,其后至章学诚前,道德义复为"文德"的主要含义,且含义逐渐趋于稳定。从"德"性之"文德"流变为道德义之"文德",本质原因是"德"与"文"二者观念及其关系的变化,特别是"文"观念在春秋之后的泛化发展。所以有必要从"德""文"关系视角出发,重新审视早期"文德"论的发展,以期获得对"文德"论的进一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