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鸦片战争后,由于国际情势的改变,清廷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很多中国人开始走向海外,为数可观的域外游记亦随之出现,记录异国见闻,同时也向国内读者输入了大量的西方新知。晚清域外游记的发展可分为3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840—1874年,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清廷派遣郭嵩焘为第一任驻外使节,这时期,多数人为初次出国,游记主要呈现器物层面的猎奇;第二时期为1875—1894年,由1875年清廷派任郭嵩焘为驻英公使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此阶段的外交派驻人员停留时间较长,开始反思"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必要性;第三时期为1895—1911年,甲午战败后至辛亥革命民国成立,游记的关注焦点也由器物层面提升至根本的思想、制度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