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绰墩遗址2个古土壤剖面(0~200cm)为对象,通过植硅体、有机碳、文化层、14C断代探讨稻作史及成因。结果表明,最大种稻强度在100~116cm(马家浜文化期),随后在75~100cm(马家浜-良渚文化期),种稻强度锐减。其原因并非土壤养分不足;6280aBP以后气候转为干冷,宜种稻的湿地演化为旱地,可能是主因。在160~100cm(马家浜文化期)、100~42cm(良渚-马桥文化期)、42~0cm(宋代-现代)存在间歇性连续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