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后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7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治疗的210例双颌前突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是否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分为紊乱组(n=39)和非紊乱组(n=171)。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因素的最佳截断值;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后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后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Nomogram模型,Nomogram模型的内部验证采用校正曲线验证,Nomogram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决策曲线进行评估。结果 紊乱组患者年龄低于非紊乱组(P<0.05);紊乱组女性比例、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夜磨牙或紧咬牙比例、根管治疗史比例、偏侧咀嚼比例、咬合异常比例均高于非紊乱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SAS、SDS的AUC值分别为0.908、0.877、0.87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6岁、50分、55分。年龄(≤26岁)、性别(女)、SAS(>50分)、SDS(>55分)、夜磨牙/紧咬牙(有)、偏侧咀嚼(是)、咬合异常(是)是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后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部验证结果显示,Nomogram模型预测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后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C-index为0.718(95%CI:0.523~0.911)。观测值与预测值间一致性良好。Nomogram模型预测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后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阈值>0.21,Nomogram模型提供的临床净收益均高于SAS、SDS、夜磨牙/紧咬牙、性别、偏侧咀嚼、年龄、咬合异常。结论 本研究基于年龄、性别、SAS、SDS、夜磨牙/紧咬牙、偏侧咀嚼、咬合异常,构建了预测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后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Nomogram模型,该模型对于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后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用于识别治疗后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高危患者。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