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有了治未病的理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曾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极重视治未病,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而事实上,治未病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中

  • 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