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室间质评数据建立常规凝血项目的目标测量不确定度

作者:王尉; 秦妍妍; 尹弘毅; 童清; 梁玉芳; 岳育红; 王清涛; 周睿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7, 40(12): 942-946.
DOI:10.3760/cma.j.issn.1009-9158.2017.12.008

摘要

目的应用常规凝血项目质评数据(EQA)建立常规凝血项目目标测量不确定度(MU)。方法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BCCL)采用"自上而下(up-down)"的方法,依据北京市93家医院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EQA)数据,建立常规6项凝血项目,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imer)的目标测量不确定度。并与CLIA’88标准进行比较,以观察当前凝血项目的检测水平。结果6项凝血项目各实验室仪器组测量不确定结果与CLIA’88标准比较显示:APTT项目的B仪器组;FBG项目的A、B、C仪器组;INR项目的B仪器组和D-dimer项目的B仪器组第90百分位数均符合标准。INR项目的A、C仪器组;PT项目的C仪器组第75百分位数符合标准。APIT项目的A、C仪器组;PT项目的A仪器组;INR项目的D仪器组中位数符合标准。结论仅用EQA数据,建立了常规凝血项目目标测量不确定度。仅用EQA数据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方法,简化了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过程;同时,可以根据EQA计划的频次,持续更新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数据,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但在该方法的使用中亦应充分考虑其适用性。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