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辟和非底辟区天然水力破裂对天然气成藏的意义——以莺歌海盆地为例

作者:靳叶军; 范彩伟; 王雯娟; 邓广君; 贾茹; 孟令东*; 付晓飞; 许马光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2, 51(05): 964-977.
DOI:10.13247/j.cnki.jcumt.001437

摘要

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油气富集区大断层不发育,底辟作用和天然水力破裂作用是油气纵向分布差异的核心控制因素.本文在地应力评价的基础之上以保持力为表征参数对典型区块浅层和中深层不同气组顶部盖层进行了水力破裂风险性分析,并结合底辟区和非底辟区气藏分布的差异性,明确了超压型盆地天然水力破裂作用对天然气成藏的意义,认为在气源充足的情况下底辟区具有更强的疏导油气的能力,而在非底辟区,油气只能以水力破裂的方式运移.研究结果表明:底辟区浅层气组保持力均大于0,中深层气组保持力大多小于0;而在非底辟区的中深层,气组保持力大多大于0.浅部地层超压程度相对较小,油气无法以水力破裂的方式在浅层运移,大部分通过底辟作用运移到底辟顶部成藏,浅层气藏主要集中在底辟顶部及底辟作用波及区域;中深层超压程度很高,烃源岩及砂体之间均可以通过水力破裂作用进行疏导油气,但在底辟区油气的疏导具有底辟和水力破裂双重作用:底辟活动期,底辟上拱形成张性伴生裂缝进行疏导油气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水力破裂的临界压力;底辟静止期,由于有先存伴生裂缝的存在而更容易发生水力破裂.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