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真”与世界所是的方式有关。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最普遍的观点是,“真”就是命题与世界的符合。但是问题在于,真命题如何能够系统地与世界相联系,即“符合是什么”。在1983年出版的《知识论》中,金岳霖系统地分析了真之符合论中的“符合”,认为“符合是‘真’底所谓”。而“符合感”被分析为“融洽”“有效”和“一致”等三个成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金岳霖把“真”定义为“符合”,认为“真”是命题与客观的实在的关系所赋予命题的关系质,不是命题本身的性质。真命题之间相互关联,各方面的结构组织起来之后形成总的结构,这个总结构就是知识的极限,金岳霖称之为“真理”。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没有变的问题;从知识论的立场来说,真理的这两个性质是求知者求知的最基本的原动力。总结构总是得不到,但不一定是不可思议的,哲学家对于真理有所思议而得到的意念图案就是他的哲学。金岳霖关于“符合”的分析回应了符合论的核心问题,即“符合是什么”,为当前文献中这个所谓的“刘易斯—海德格尔问题”提供了透彻、系统的回答。
-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