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探究水牛一次和二次感染大片吸虫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因子的动态变化,试验将6头10月龄杂交水牛均分为一次感染组和二次感染组,一次感染组于第4周时口服感染囊蚴250个,二次感染组于第0,4周时分别口服感染囊蚴250个,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是否感染成功。一次感染组于第4(感染前)~10,15,20周及二次感染组于第0(感染前)~10,15,20周时采集水牛颈静脉血液并分离PBMC,提取RNA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分析不同时间PBMC标志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Th1 [γ干扰素(IFN-γ)]、Th2[白细胞介素-4(IL-4)]、Treg [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一次感染组和二次感染组水牛分别在第6,3周被确定感染,动物模型构建成功。与感染前相比,一次感染组IFN-γ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第6周显著降低(P<0.05),第15周极显著升高(P<0.01),第20周显著升高(P<0.05);二次感染组在整个试验期均差异不显著(P>0.05)。一次感染组IL-4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第15,20周极显著升高(P<0.01);二次感染组在第15周极显著升高(P<0.01),第20周显著升高(P<0.05)。一次感染组IL-10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第5周显著升高(P<0.05);二次感染组在第15周显著升高(P<0.05)。一次感染组TGF-β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第5周极显著升高(P<0.01),二次感染组在第5周显著升高(P<0.05)。一次感染组与二次感染组比较,IFN-γ、IL-4、TGF-β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IL-10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第15周差异显著(P<0.05),此外在第5周IFN-γ基因相对表达量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说明大片形吸虫一次和二次感染水牛引起的免疫应答类似,提示一次感染大片吸虫未能诱导水牛产生有效杀伤虫体的免疫应答,是水牛对大片吸虫二次感染易感的原因之一。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