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明确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诱因、临床特征、疾病进展危险因素, 并建立新型生存预测模型, 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依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诊疗指南(2018年版)》, 选择HBV-ACLF 153例, 分析其诱发因素、基础肝病阶段及其治疗药物、临床特征及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预后影响因素, 构建新型预测模型, 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慢性肝衰竭联合慢加急性肝衰竭(CLIF-C ACLF)评分预测价值。结果 80.39%(123/153)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ACLF。HBV-ACLF诱发因素以停用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应用肝毒性药物为主, 肝毒性药物包括中成药/中草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结核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等。34.64%患者诱因不明。临床多以进展性黄疸、纳差、乏力起病, 合并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感染等并发症患者短期病死率显著增高(P<0.05)。乳酸脱氢酶、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预测因子, 依此构建LAINeu模型, 评估HBV-ACLF生存情况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 显著高于MELD、CLIF-C ACLF评分(P<0.05), 当LAINeu评分≥-3.75时, 预后较差。结论停用NAs和使用肝毒性药物为HBV-ACLF常见诱发因素, 肝功能失代偿相关并发症及感染加速疾病进展。LAINeu模型可较准确预测患者生存情况。

  • 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