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应用RT-PCR技术从100mmol/LNaCl胁迫处理的拟南芥幼苗中克隆得到编码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的AtNHX1基因cDNA编码ORF,并在该ORF上游分别插入CaMV 35启动子和TMV RNA5′UTR的Ω片段,而在下游插入NOS polyA构建真核表达盒,进而将该表达盒插入双元植物表达载体pNT质粒的T-DNA区构建了携带AtNHX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质粒pNT-AtNHX1。将pNT-AtNHX1导入农杆菌LBA4404,用农杆菌介导法将AtNHX1基因导入豆科牧草草木樨状黄芪中,共获得103株Kan抗性再生植株。通过对农杆菌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乙酰丁香酮浓度等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优化,初步建立了稳定的草木樨状黄芪农杆菌转化体系。经过PCR检测、Southern杂交和RT-PCR检测表明,AtNHX1基因已被成功整合到草木樨状黄芪基因组中,并且能够正常转录。野生型和转基因株系诱发的愈伤组织进行耐盐生长实验,结果显示相同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愈伤组织的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愈伤组织。施加梯度NaCl胁迫后,植株叶片K+,Na+含量和叶片相对电导率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植物叶片比野生型积累更多的Na+和K+,维持较高的K+/Na+;而转基因株系叶片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野生型。上述结果表明,AtNHX1基因的导入和表达在提高草木樨状黄芪耐盐性的同时减轻了盐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