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与后果论要求我们为最多的人创造最多的幸福和义务论要求我们遵循普遍的道德规则不同,美德论要求我们成为具有美德的人。因此美德论有时被批评具有自我中心倾向,似乎我的唯一目标就是使自己获得美德。这种批评表面上很容易回应,因为美德论要求我获得的很多美德都是涉及他人的,例如仁慈这种美德就要求我关心他人的利益,因此不是自我中心的。但这种批评还有两个更深的层次:一方面,美德伦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美德比一个人的外在利益更重要,但一个人在追求美德过程中为自己获得的是比较重要的美德,而给他人提供的只是一些外在的利益;另一方面,具有美德的人虽然也关心他人利益,但他之所以关心他人利益,最后还是为了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美德的人。在这两个方面,西方的美德伦理学家迄今还没有能够作出令人满意的回应。儒家传统,特别是朱熹哲学,可以很好地回应这样的批评:一方面,儒家传统中具有美德的人不仅关心他人外在的利益,也关心他们的内在利益,即不仅要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德的人,而且也要使他人成为具有美德的人;另一方面,在儒家传统中,具有美德的人对自己美德的关心和对他人美德及其外在利益的关系是一体两面,不存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