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米‘rm257’种皮颜色遗传模式分析及Rc基因功能标记开发

作者:李霞; 杜娟; 杨晓梦; 普晓英; 杨加珍; 杨涛; 李玉萍*; 曾亚文*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22, 35(05): 1010-1015.
DOI:10.16213/j.cnki.scjas.2022.5.004

摘要

【目的】红米种质‘rm257’在籽粒总黄酮和抗性淀粉含量方面表现突出,分析该材料种皮颜色遗传模式,将为其在实际育种应用中奠定基础。同时探究‘rm257’种皮颜色性状与Rc之间的关系并开发对应功能标记,为云南红米品种的辅助选育提供技术支持,提高育种效率。【方法】利用红米种质‘rm257’与9份云南地方白米品种构建测交组合及F_2分离群体,通过统计测交当代和对应F_2分离群体种皮颜色和分离比,推测其遗传模式;同时依据已报导Rc基因缺失变异位点序列开发功能标记RCGX,对9个F_2分离群体单株进行基因型鉴定,并将基因型与对应单株表型进行成对分析,进而判断红米种质‘rm257’种皮颜色与Rc基因的关系。同时利用云南96份地方种对功能标记RCGX的通用性进行检验,评估该功能标记在红米种皮颜色判定中的准确性。【结果】遗传模式分析表明,红米种质‘rm257’的种皮颜色在7个测交组合中表现为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在2个测交组合中表现为受2个基因位点的控制与影响。这与前人研究报导的红米种皮颜色性状受1对或2对基因控制的结论基本一致。F_2分离群体Rc功能标记验证表明,Rc基因极有可能为控制‘rm257’种皮颜色的目标基因。功能标记RCGX通用性实验结果显示,云南地区地方白米品种大都存在Rc基因的缺失变异。【结论】红米种质‘rm257’的种皮颜色性状,在不同测交组合中表现为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或受2个基因位点的控制及影响。同时实验结果表明Rc基因极有可能为控制‘rm257’种皮颜色的目标基因,且云南地区多数白米地方种其种皮颜色变化都是由Rc基因缺失变异导致的。

  • 单位
    云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