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温度局部麻醉药物的分娩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研究

作者:欧超辉*; 尹丁叮; 袁小芳; 郑贵浪
来源: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 15(02): 217-221.
DOI:10.3877/cma.j.issn.1673-5250.2019.02.015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局部麻醉药物的分娩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30日至2018年1月10日,于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02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50)。2组初产妇分娩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镇痛,采用的局部麻醉药物一致,但是温度不同,对照组局部麻醉药物为室温(24℃),观察组局部麻醉药物预热至人体体温(37℃)。观察2组初产妇分娩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组初产妇分娩镇痛前、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2组初产妇产时发热、寒战、低血压、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QKTLL-2017-04-11),分组征得受试者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组初产妇年龄、体重、分娩镇痛前宫口扩张情况、入院时体温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初产妇分娩镇痛起效时间为(11.0±1.3) 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3.1±2.0) 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9,P<0.001)。③观察组初产妇分娩镇痛前5 min及分娩镇痛后15、30 min的VAS评分分别为(9.30±0.42)分、(2.02±0.12)分、(1.16±0.13)分,对照组分别为(9.23±0.57)分、(23.15±0.38)分、(2.84±0.27)分,2组初产妇分娩镇痛前、后的VA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处理措施与测定时间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F处理×时间=32.187,P<0.001)。若固定测定时间因素,则2组初产妇分娩镇痛前5 min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娩镇痛后15、30 min,观察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15、40.281,P<0.001);若固定处理措施因素,则2组分娩镇痛前、后的VAS评分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324、12.338,P<0.001)。④对2组初产妇分娩镇痛前、后的体温的比较结果显示,处理措施与测定时间因素间无交互作用(F处理×时间=0.699,P=0.307),初产妇分娩镇痛前5 min及分娩镇痛后1、2 h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0.287,P=0.715),2组初产妇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处理=0.365,P=0.644)。⑤观察组寒战、低血压及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1/52)、3.8%(2/52)、15.4%(8/52),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8/50)、18.0%(9/50)、50.0%(25/5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51,P=0.031;χ2=5.307,P=0.021;χ2=13.956,P<0.001)。结论初产妇分娩时,将局部麻醉药物预热至人体体温,可缩短分娩镇痛起效时间,提高分娩镇痛效果,并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