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中央型肺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同一射野角度、不同优化方式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接受IMRT的6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 中位年龄64 (53~73)岁。6例患者分别制定2种治疗计划:F-plan和B-plan。2种治疗计划均采用相同的射野方向, 根据靶区边缘到皮肤表面的距离, 遵循射野穿过肺部最小的原则对所给定的射野方向进行优化, 其中, F-plan为部分射野进行锁铅门设计, B-plan为部分射野入射路径处添加虚拟的"Block"设计。评估2种治疗计划的患者的靶区覆盖情况、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和机器跳数, 差异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2种治疗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 计划临床靶体积和计划大体肿瘤体积(PGTV)的剂量分布基本一致, PGTV的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以及2种计划下的机器跳数等各参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83~1.863, 均P>0.05)。B-plan的双肺的肺平均剂量(MLD)[(1572.13±148.08) cGy]、V5[(62.58±5.91)%]、V25[(24.33±1.83)%]、V30 [(20.14±2.43)%]、V40[(13.38±2.78)%](Vx指接受x Gy剂量照射的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和正常组织的平均剂量(Dmean)[(1246.63±485.12) cGy]、V5[(58.46±24.31)%]、V40[(6.38±2.67)%]普遍高于F-plan的受照剂量[双肺的MLD :(1546.45±152.98) cGy、V5:(60.66±5.34)%、V25:(23.79±2.20)%、V30:(19.59±2.71)%、V40:(12.70±2.79)%;正常组织的Dmean:(1209.37± 466.66) cGy、V5:(54.87±22.60)%、V40:(5.89±2.63)%],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70~ -2.601, 均P<0.05);对于心脏和脊髓的受照剂量, 2种治疗计划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1.120~0.377, 均P>0.05), 但B-plan的心脏的V30[(17.21±10.42)%]、V40[(11.70±8.04)%]高于F-plan [V30:(14.67±5.82)%、V40:(9.42±4.19)%], 而脊髓的最大剂量[(4112.12±304.66) cCy]却略低于F-plan[(4128.73±254.72) cCy]。结论 2种治疗计划均能得到满意的靶区剂量学分布, 在危及器官保护方面也各有优缺点, 临床应用中可根据个体差异、靶区分布有选择性地使用或结合使用。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