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藜麦营养全面,植株转色后花色艳丽,观赏期长达40d左右,且耐旱、耐寒,是一种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兴保健食粮。北京市自2015年引种藜麦,在适宜种植区、适宜品种筛选、营养品质检测、抗逆稳产栽培技术探索、菜品开发和技术示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北京藜麦适应性栽培研究表明,藜麦在海拔≥300m、年均气温≤12.5℃、年均积温≤4802.0℃·d、年均光照强度≥2268.7lx的区域可正常成熟;“陇藜1号”、“陇藜3号”、“红藜1号”和“红藜2号”4个品种表现优良;藜麦米富含蛋白质,特别是“红藜1号”和“红藜2号”蛋白含量高达19.6%~20.0%;围绕栽培、农机、植保三大关键环节集成的藜麦抗逆稳产栽培技术体系在京郊示范应用面积为453.33hm2,应用率达100%;与一茬籽粒玉米相比,藜麦增收3.77万元/hm2。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效率低和没有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因素制约了藜麦在北京的持续健康发展。今后,应从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提高藜麦机械化生产水平及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制度等方面着手,做大做强北京藜麦产业,让藜麦的“小生产”能够在“大市场”中找到“微需求”,卖出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