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瑶族历史上从事刀耕火种,红瑶是其中少有的较早掌握稻作农耕的支系,创造了丰富立体的稻作叙事,其中蕴含着稻作技艺习得和传承的历史记忆。红瑶在沿南岭走廊"过山"而"不抛江"的迁徙过程中,经由与汉、壮、侗等稻作民族的互动习得稻作技艺;通过成功试种粳稻糯稻等生产实践开田建村立寨;并发展出识山用水的生态智慧,在祖辈从元明时期以来对高山梯田的开垦与维护中形成形态成熟的稻作农耕系统。稻作成为多民族的交流媒介和共享的技术经验,南岭走廊以水为纽带建构了"流动性"的区域文化共生交融结构,这一被忽视的地方性特征的提炼显现,有助于更深入认识各民族共创南岭走廊区域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风脉和变迁进程。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