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喘息患儿痰液炎症细胞的比例及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支气管哮喘患儿30例(哮喘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90例(按喘息发作次数分为喘息Ⅰ组30例和喘息Ⅱ组60例,后者按喘息从首次至末次发作的时间长短分为喘息Ⅱa组及喘息Ⅱb组各3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对照组),采用诱导痰技术检测痰液嗜酸性粒细胞(Eos)、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比例。结果 Eos比例:在喘息发作时,喘息各组明显高于喘息停止后的喘息各组及对照组(P<0.01),喘息Ⅰ组明显低于喘息Ⅱ组(P<0.01),喘息Ⅱa组低于喘息Ⅱb组(P<0.01),而喘息Ⅱb组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喘息停止后,喘息Ⅰ组Eos比例迅速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喘息Ⅱb组Eos比例仍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eu比例:在喘息发作时,喘息各组明显高于喘息停止后的喘息各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喘息停止后,喘息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Ⅱ组其Neu比例仍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喘息Ⅱa组与喘息Ⅱ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ym比例:在喘息发作时,喘息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喘息停止后,喘息各组均较喘息发作时喘息各组和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喘息Ⅱ组比例高于喘息Ⅰ组(P<0.01),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临床病史,动态观察痰液炎症细胞的比例及变化,可能会对喘息性支气管炎发展成哮喘的早期诊治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