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新分类模型的预后分析

作者:李敏; 刘翠苓; 尹文娟; 何耀鑫; 薛学敏; 段泽君; 高子芬
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2, 33(10): 801-804.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2.10.003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分析Hans及Chan分类模型对DLBCL患者的预后意义,寻找能够提示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最适合国人DLBCL的分类模型.方法 对181例DLBCL患者病理组织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CD3、CD20、CD79a、Bcl-6、CD10、Mum-1、GCET1、FOXP1的表达.并根据蛋白水平检测结果使用Hans模型及Chan模型进行分组并结合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8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6∶1.平均年龄53.5岁,中位年龄57(2 ~85)岁.181例患者中61例(33.7%)累及淋巴结,120例结外患者中以胃肠道最为多见(43例,35.8%).随访时间1~120个月,3年生存率为49.7%,18个月内为患者死亡高发时间.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76.9%,明显优于单纯使用CHOP方案的患者(61.9%)(P=0.017).Ki-67、CD3、CD20、CD79a的阳性率分别为96.4%、0、98.3%和80.5%.GCET1、CD10、Bcl-6、Mum-1、FOXP1在DLBCL患者中均有一定的表达,但与预后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Hans模型分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组78例,Non-GCB组103例,生存分析显示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an模型分组,GCB组68例,Non-GCB组113例,生存分析显示GCB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Non-GCB组(P<0.05).结论 中国人DLBCL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学特点与西方人群基本一致.Chan模型可用于国人DLBCL的预后提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