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与全程新辅助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作者:翟志伟; 张坤宁; 王琛; 韩加刚; 马华崇; 魏广辉; 杨勇; 王振军*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 (03): 274-280.
DOI:10.3760/cma.j.cn.441530-20190819-00312

摘要

目的 比较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采用新辅助放化疗(nCRT)和全程新辅助治疗(TNT)两种模式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病理证实为距离肛缘12 cm以内的直肠腺癌;(2)经磁共振(MRI)或直肠腔内超声诊断为cT3~4N0或cT1~4N1~2者;(3)经肠镜证实为直肠单发肿瘤;(4)能够耐受放化疗;(5)既往无其他肿瘤史。排除标准:既往接受过直肠癌根治手术,此次为局部复发者;(2)不能完整完成nCRT疗程者;(3)远处转移者;(4)临床病理资料不完善者。按照上述标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34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82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为1.58∶1.00,年龄26~81(59.6±11.2)岁。根据患者接受的辅助治疗方案(2017年12月前为nCRT治疗,2018年1月后为接受TNT治疗),将患者分为nCRT组(55例)和TNT组(7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态评分、肿瘤TNM分期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放疗剂量为50.4 Gy/28 f。nCRT组放疗期间口服卡培他滨化疗,放疗结束休息6~8周后行手术治疗。TNT组于放疗前给予Cape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诱导化疗1个周期后开始同步放化疗;巩固化疗结束后2周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新辅助治疗疗效、放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围手术期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nCRT疗程。nCRT组和TNT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性粒细胞减少[7.3%(4/55)比10.1%(8/79)]、贫血[3.6%(2/55)比3.8%(3/79)]、血小板减少[5.5%(3/55)比7.6%(6/79)]、胃肠功能紊乱[3.6%(2/55)比6.3%(5/79)]和放射性肠炎[9.1%(5/55)比8.9%(7/79)]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30例患者完成TME手术,nCRT组54例,TNT组76例。相比nCRT组,TNT组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的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1.6%(25/76)比13.0%(7/54),χ2=9.382,P=0.009],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的手术远切缘和环周切缘均阴性。nCRT组pCR为7.4%(4/54),TNT组为22.4%(1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7,P=0.022)。两组术后病理分期、神经侵犯和脉管癌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治疗中,TNT在不增加放化疗不良反应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前提下,pCR率高于nCRT。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