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前后肛提肌MRI影像学特征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8年1月-7月期间我院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的60例Ⅰ期、Ⅱ期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7d内及术后14d、30d均接受盆底MRI检查,观察肛提肌及部分器官形态改变,并对肛提肌及部分器官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肛提肌相关参数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4d、术后3个月肛提肌裂孔横径(LH-W)、肛提肌裂孔前后径(LH-L),左、右侧耻骨直肠肌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LSG)及肛提肌板角度(LPA)均依次增大,肛提肌体积(LVOL)依次缩小,且术后14d、术后3个月膀胱颈、宫颈、肛直肠连接处距耻尾线(PCL)的垂直距离均依次缩小,各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随访期内,46例肛提肌裂孔形态维持较正常的"V"形,余14例(23.33%)形态改变为"U"形,其中6例(10.00%)耻骨直肠肌断裂;此外,8例(13.33%)两侧肛提肌不对称,4例(6.67%)肛提肌不同程度萎缩;4例(6.67%)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结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早期即可能发生盆底功能下降,MRI检查及三维重建能及时发现肛提肌形态及解剖结构异常,继而可为临床早期干预、延缓或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提供依据。

  • 单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