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遗传安全性评估

作者:黄思贤; 冯志明; 谢宇; 邹枭雄; 刘昆霖; 华诗婷; 李聪; 邹雨汐; 蔡颖谦; 唐艳萍; 姜晓丹*
来源: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3, 22(06): 575-584.
DOI:10.3760/cma.j.cn.115354-20230307-00127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BI)的遗传安全性。方法 (1)体内实验:分离提取并传代培养雄性SD大鼠的BMSCs。将微量药物注射套管植入并固定于12只雌性SD大鼠左侧侧脑室3 d后, 用气压精密打击器对大鼠右侧大脑皮层进行打击以制备成中度TBI模型。分别于造模后4 h、3 d、6 d、9 d、12 d时经套管对TBI大鼠进行单次/多次BMSCs输注(2.5×105个/次, 总体积10 μL), 并分别取造模后48 h、72 h、10 d和14 d时TBI大鼠(每时间点3只)的脑组织制备成石蜡标本, 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 应用RNAscope?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小胶质细胞与移植的BMSCs的共定位情况, 以观察同种异体BMSCs移植至TBI宿主体内后是否与宿主脑内细胞发生整合现象。(2)体外实验:先将冻存复苏的小胶质细胞株BV2用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慢病毒颗粒转染, 再将pHrodo RED探针预标记的BMSCs与经脂多糖预处理的BV2细胞分别按一定比例(BV2∶BMSCs=1∶1、1∶2、2∶1)进行共培养, 36 h、72 h后于共聚焦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种细胞间是否发生吞噬现象, 以观察小胶质细胞对BMSCs的具体作用形式。结果 (1)体内实验:造模后48 h、72 h、10 d和14 d时, TBI大鼠的脑组织石蜡切片中均未发现移植的BMSCs与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存在共定位现象, 但在造模后10、14 d时, TBI大鼠的小胶质细胞明显被激活并迁移至左侧侧脑室及脉络丛附近, 且与移植的BMSCs发生共定位现象。(2)体外实验:不同比例的BV2细胞与BMSCs共培养36 h、72 h后均发生吞噬现象。结论同种异体BMSCs移植后并未与TBI宿主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发生整合现象, 但其可被小胶质细胞吞噬, 表明同种异体BMSCs移植治疗TBI具有遗传安全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