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泽泻汤防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分子效应机制,为泽泻汤治疗BPPV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泽泻汤的主要化学活性成分,再通过设定药物代谢动力学值筛选出主要活性成分并提取相关靶点;查找相关文献补充TCMSP数据库未能预测到的成分,并运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靶点。运用GeneCards、OMIM及DisGeNET数据库提取BPPV疾病的相关靶点;运用STRING 11.8数据库、Cytoscape 3.8.0软件建立交集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可视化;利用DAVID6.8数据库对核心靶点开展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而后运用Cytoscape 3.8.0软件建立“泽泻汤成分-BPPV靶点-信号通路”网络。最后使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预测到泽泻汤主要化学成分19种,包括泽泻醇B、泽泻醇C、α-香树脂醇等;核心靶点37个,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 (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IL-1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3等;治疗BPPV的通路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TNF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HIF-1)通路、Toll样受体通路等。分子对接表明,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能够亲和性结合。结论:泽泻汤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BPPV,其中主要活性成分泽泻醇B、泽泻醇C与关键靶点AKT1、IL-6、MAPK1的结合可能是重要机制之一。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