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对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六院南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急性呼吸困难需应用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30例)不予镇静治疗;丙泊酚组(30例)给予0.5~1 mg/kg负荷量后, 用微量泵静脉输注1 mg·kg-1·h-1进行维持;咪达唑仑组(30例)给予0.05~0.1 mg/kg负荷量后, 微量泵静脉输注0.05~0.1 mg·kg-1·h-1进行维持, 患者的镇静目标均为Ramsay评分为2级。比较各组的气管插管率、医院感染发生率、住ICU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镇静相关的并发症。结果丙泊酚组气管插管率[20.0%(6/30)]与咪达唑仑组[23.3%(7/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 P>0.05), 对照组气管插管率[46.7%(14/30)]均明显高于丙泊酚组、咪达唑仑组(χ2=4.21、4.17, 均P<0.05);丙泊酚组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3)d、(15±5)d, 咪达唑仑组分别为(8±4)d、(16±4)d, 对照组分别为(13±4)d、(20±6)d, 丙泊酚组、咪达唑仑组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2.384、2.371, 2.392、2.389, 均P<0.05);对照组30 d病死率、90 d病死率分别为20.0%(6/30)、30.0%(9/30), 丙泊酚组分别为10.0%(3/30)、20.0%(6/30), 咪唑达仑组分别为13.3%(4/30)、23.3%(7/30), 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丙泊酚组、咪达唑仑组医院感染率发生率分别为6.7%(2/30)、10.0%(3/3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10/30)(χ2=4.32、4.23, 均P<0.05)。结论对于伴有躁动的急性呼吸困难患者, 使用无创呼吸机后, 早期应用轻度镇静治疗, 可以提高患者的耐受率, 降低行气管插管的概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 缩短住ICU时间, 无明显不良反应, 使用丙泊酚与咪达唑仑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