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鹅儿猫爪汤治疗胃癌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SymMap及PubChem获取和鉴定鹅儿猫爪汤中的活性成分;借助TSCMP及pkCSM查询各活性成分的口服利用度、类药性、肠道吸收及毒性等筛选获得合适的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Similarity ensemble approach、PharmMapper及SuperPred数据库获得活性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运用Digsee、Digsnet、GeneCards及GEPIA等数据库检索胃癌相关靶点,并利用韦恩在线分析工具将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根据筛选出来的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借助KOBAS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利用STRING和Cytoscape软件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依据节点度值和介值筛选出核心靶点;Kaplan-Meier plotter分析核心靶点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CAMOIP分析有预后意义核心靶点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并经TIMMER验证;采用SwissDock等对部分活性成分与潜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筛选出鹅儿猫爪汤10种活性成分,涉及304个胃癌靶点,以及参与P53、缺氧诱导因子1和细胞衰老等信号通路共222个相关信号通路。PPI及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共筛选出2个具有预后意义的核心靶点(ERBB2和CREBBP)及对应的核心活性成分(异二氢风藤奎醇、蛇菰宁和川陈皮素)。网络分析结果表明鹅儿猫爪汤中核心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ERBB2和CREBBP等关键靶点调节胃癌免疫微环境,发挥抗胃癌作用。分子对接结果验证了ERBB2与异二氢风藤奎醇和蛇菰宁、CREBBP与川陈皮素结合活性较好。[结论]鹅儿猫爪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控制胃癌的发生及进展,为今后临床进一步探讨鹅儿猫爪汤治疗胃癌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肿瘤医院;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