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研究不同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土壤及水体理化性状变化和水稻产量的影响,选取稻鸭、稻鳅、稻鳖、稻蟹等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各模式的土壤肥力性状变化、水体理化性状变化、土壤生物变化和水稻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主要通过养殖动物的粪便来增加有机质和其他土壤养分含量,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大多数模式都是通过养殖动物在田间的活动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孔隙度或土壤团聚化程度来改善土壤结构。不同模式对水体环境的改善不同,多数模式能增加水体溶氧,但对温度无显著影响;稻鸭和稻鸭虾模式均降低了藻类种类数量和总生物量,减轻了水体污染程度,提高了水体稳定性。不同模式通过养殖动物的活动有效降低了杂草种类和生物量,明显改善了群落结构。各模式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增加,稻蛙模式中青蛙粪便可为微生物的增殖提供良好条件,显著提高了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不同的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增产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种养模式中饲料的投入和动物排泄物增加了土壤养分;二是动物在田间的活动能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团聚化程度,改良土壤结构,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增加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