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岩断层面的古地震研究方法:国内外应用现状及展望

作者:邹俊杰; 何宏林*; 横山祐典; 魏占玉; 石峰; 郝海健; 庄其天; 孙稳; 周朝; 白滨吉起
来源:地震地质, 2019, 41(06): 1539-1562.

摘要

随着断层面形貌测量、地球化学元素测定和第四纪定年方法等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利用基岩断层面记录的信息研究古地震成为可能的技术方法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专业角度开展了大量基岩断层面的古地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文中对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系统地介绍了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并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与局限,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形貌表达参数繁多且优劣不明、宇生核素法限定古地震年代的不确定性较大、定年方法种类较少难以满足不同岩性断层面的测年需求、形貌与物化特征等参数未与绝对定年方法紧密联系并建立可靠的年龄标尺、缺乏断层面暴露前后经历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机理性研究以及单一方法研究居多而多方法综合比对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在今后的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工作中应当加强对各形貌学模型参数值的可靠性、适用性及精度的总结评估;改进当前测年技术的数学模型,优化核素产生机制和产率模型,并及时引入新兴的高精度测年技术;适时地构建区域内相对定年指标(X)与绝对定年年龄(T)的关系模型,建立年代标尺;积极开展基岩断层面样品的形貌结构和矿物成分分析等微观尺度的研究,加强对断层面所经历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机理性研究以及多学科、多方法综合对比性研究。总之,从定性描述到定量表达、从单一学科方法到多学科交叉融合、从某一技术指标探索到多源数据技术综合运用,注重相对定年指标(X)与绝对定年年龄(T)的结合、注重显微尺度的机理性研究,是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将基岩断层面的古地震研究与松散沉积物区的探槽技术紧密结合,将更为有效地恢复活断层带上更加完整的古地震序列和强震活动历史,从而对区域地震危险性给出更为合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