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作者:吴大放; 林添华; 李淑君; 何惠慧; 李致毅; 郁万敏; 梁逸璇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2023, 50(01): 153-163.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3.01.014

摘要

【目的】耕地非粮化问题给粮食安全带来风险,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刻不容缓。广州市作为国内一线城市,耕地非粮化现象普遍。分析广州市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探究非粮化过程的驱动力,提出防止耕地非粮化的相关建议,可为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的管控提供参考。【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研究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过程,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非粮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5—2016年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率由60.46%小幅升高至67.17%,2016—2018年耕地非粮化率由67.17%大幅上升至87.53%,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率由87.53%降低至86.91%,耕地非粮化问题严峻。(2)从区域来看,中心城区耕地非粮化水平普遍高于外围城区。2020年,北部从化区非粮化水平较低,耕地非粮化率为58%,荔湾区、海珠区和天河区非粮化水平最高,耕地非粮化率均为100%。(3)广州市耕地非粮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影响因子间大多表现出双因子增强关系,少数表现出非线性增强关系。各单因子中城镇化率、人均消费水平、地均GDP平均影响力最高,分别为0.9176、0.7059和0.6674,自然资源禀赋维度的因子影响力相对较小。【结论】广州市整体耕地非粮化水平高,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深刻影响着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格局。应更加重视耕地保护,加强耕地保护制度建设,落实各方责任;要深入完善惠农政策、建立高标准永久基本农田,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助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产业融合升级,提高粮食生产的附加收益。从多方面入手防范对耕地的非法侵占,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防止耕地的非粮化用途,保障粮食增产增收。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