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路》是首部在我国公映的苏联电影,其中改造流浪儿童的社会主义事业启发了蔡楚生的同题材影片《迷途的羔羊》。二者均取材于社会现实,也都在家庭与社会的双线模式下展开叙事,并思考社会变革的可行之路,但所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生路》中作为政治新人的流浪儿在《迷途的羔羊》中则作为道德喻体而出场,折射出同一时代的中苏双方不同的儿童观、社会主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