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伴有新月体形成的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其对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的反应。方法收集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7年8月至2015年04月收治的80例经肾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并伴新月体形成的患者,并依据新月体累及的肾小球比例进行分组,新月体占受累肾小球比例≥50%(A组)24例;新月体累及的肾小球比例<50%(B组)56例。肾小球系膜增生、肾小管间质病变采用R.Katafuchi标准积分量化。对两组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比较。治疗方案:将A、B两组再分为单纯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组,激素+环磷酰胺治疗组,分别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各组的疗效。A、B组各有24例患者接受了随访。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临床方面:32例(40%)患者有镜下血尿+蛋白尿,76例(95%)患者尿蛋白≥2 g/24 h,32例(40%)患者有肉眼血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异常者超过半数。A组尿蛋白量及血清肌酐明显高于B组(t=1.890,t=2.570;P<0.05),血清白蛋白及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B组(t=2.681,t=3.014;P<0.05)。2病理方面:所有受累肾小球的新月体面积百分比为5.92%88.9%,其中A组为52.6%88.9%,B组为5.92%48.9%;与B组比较A组肾小管间质损害更严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3治疗情况:A组及B组经激素或激素+环磷酰胺治疗后,尿蛋白定量均明显减少(P<0.05);单纯激素治疗后A组血清肌酐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t=3.243,P<0.05)。随访24年时,A组8例患者出现血清肌酐升高,达透析指征,1例死亡;B组2例患者出现血清肌酐升高(1例原有轻度升高,1例新出现血清肌酐升高)。结论 IgA肾病患者随着新月体占受累肾小球比例的增加,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及临床表现亦逐渐加重且预后不佳;激素治疗可减少伴有大新月体形成的原发性IgA肾病的蛋白尿并有可能改善其肾功能。

  • 单位
    包头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