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合并臂丛损伤的诊治

作者:戚超; 蔡琰; 于腾波; 陈伯华; 孟庆阳
来源: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4, 28(07): 802-805.

摘要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臂丛损伤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以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7例肩袖损伤合并臂丛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3772岁,平均47.3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例,外伤性肩关节前脱位6例。受伤至就诊时间531 d,平均17 d。肩关节功能根据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为(55.86±9.42)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14±1.35)分。根据Gerber分型:大型肩袖撕裂(>3 cm)3例,巨大型肩袖撕裂(>5 cm)4例;根据顾玉东提出的臂丛损伤分型标准:上干型损伤1例,束支型损伤6例。臂丛功能参考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为(7.43±1.27)分。患者均于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及营养神经、物理治疗,1例联合臂丛探查、神经外膜松解术。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5个月,平均20.4个月。患者肩关节功能明显恢复,肌力及感觉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功能ASES评分为(84.71±8.06)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4,P=0.000);VAS评分为(2.71±1.50)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0,P=0.000);臂丛功能评分为(14.00±1.16)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00,P=0.000)。结论肩袖损伤合并臂丛损伤诊断较为困难,易漏诊和误诊,应引起重视;治疗时应在积极修复肩袖损伤的同时行理疗及营养神经治疗,可获满意疗效。